作者:陈发展 同济大学附属精神卫生中心 副主任医师
绘图:顾 叶 同济大学附属精神卫生中心
(资料图)
审核:赵旭东 同济大学医学院 教授 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
7岁的亮亮是一位二年级的小学生。近2个月来,他常常感到胃部不适,在学校多次出现恶心、呕吐。妈妈带亮亮去医院做了很多检查,均未发现可以解释他身体不适的器质性原因。反复出现的消化道症状让亮亮无法正常上学,妈妈也感到很紧张,担心孩子有未被查出来的严重疾病。后来,在儿科医生的建议下,亮亮被转诊到心理科就诊。
5岁多的柔柔正在读幼儿园大班,近半年常常出现低烧症状。她能吃、能喝、能睡,就是不能去幼儿园。只要去上幼儿园,二、三天后,柔柔就会出现发烧症状,然后被迫回家休息,如此反复。柔柔曾在儿科住院近1个月,做了各项检查,都找不出原因,后转诊至心理科就诊。
图1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
孩子的心理压力可表现在身体上
亮亮和柔柔出现都是出现了身体不适,但为什么要到心理科就诊呢?其实,孩子的神经系统和心理发育尚不完善,其感知到的心理压力经过不成熟的心理功能作用于神经中枢、免疫及内分泌系统,可转换成生理反应,产生躯体功能损害。孩子在遭遇心理压力时,可导致自主神经过度激活,肾上腺素、肾上腺皮质激素和抗利尿素分泌增加,引起心跳加快、呼吸急促、胃肠道蠕动减弱、血管收缩、血压升高等一系列变化。如果反应强度过大或持续时间过长,身体功能会发生相应的病变,从而出现心身症状。
孩子常见的心身症状如下。
(1)消化系统:腹痛、腹泻或便秘、恶心、呕吐、消化不良等。
(2)神经系统:头晕、头痛、耳鸣、失眠等。
(3)心血管和呼吸系统:心慌、胸闷、呼吸急促、咳嗽等。
(4)其他:疼痛、瘙痒、尿频、尿急、不能运动等。
因此,当孩子反复出现身体不适,除了完善身体检查之外,还需要关注他们的心理是否正在承受超负荷的压力。
孩子的心身症状与家庭关系密切
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在于家庭。家庭的良性互动可以塑造孩子的安全感和独立感,形成健康发展的心理。家庭可以抵御外来压力,保护孩子避免压力性事件或减轻应激反应。
如果一个孩子出现了心身症状,则说明家庭没能塑造出孩子的健康自我,或者抵御外界压力的保护性不足。也就是说,家庭运转不良就容易“生病”,而家庭的“病”常常会反映在孩子身上。孩子的心身症状常常提示家庭“病”了。
那么,何种家庭的孩子容易生病呢?
(1)亲子关系冲突:父母常常批评、指责孩子,看到孩子的缺点多、优点少,缺乏对孩子足够的理解和尊重,严重者甚至有语言或肢体暴力。有的孩子沉默、退缩,有的孩子会对抗,导致亲子冲突不断。
(2)家长情绪不稳定:父母自身的情绪波动大,常常焦虑、抑郁或愤怒,需要花大量精力去解决自身的心理压力,很难再去照顾孩子的感受和需求。孩子的需求长期被忽略会形成不安全的依恋体验。
图2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
(3)夫妻关系冲突:夫妻之间冲突不断,互相指责或冷淡疏离。冲突的双方或一方会将对婚姻的不满投射到孩子身上,希望孩子站在自己一方去反对另外一方。孩子被卷入冲突中,内心矛盾不已,导致其长期处于紧张状态。或者夫妻一方或双方对婚姻感到失望,将全部精力投注到孩子身上,希望用孩子的成功发展来抵消或转移自己对婚姻的失望,这导致孩子身上承载着婚姻的压力,成长之路会困难重重。
(4)家庭的致病性期待:父母会派遣给孩子自认为有价值、有意义的任务去实现,如果这些任务超过了孩子的能力,则会成为孩子的超负荷压力,称为“致病性期待”。目前,最常见的致病性期待是父母总认为孩子的学习可以更好,进而不断加压,导致孩子课业繁重,每天只有学习任务,无其他娱乐、放松的机会。
图3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
上述4种家庭特征会破坏孩子成长所需的安全感和独立感。孩子的心理发展过程受阻,对外界的压力较敏感且脆弱,很容易出现心身症状。
孩子的心身症状具有一定功能
孩子反复出现的身体不适会引起周围人尤其是家长的关注,这可以大大缓解孩子的负面情绪。在身体不适的同时,也会让他们短暂离开压力性情境,如不上学、不做作业等,从而继发性获益。如果身体不适能让孩子在心理层面上有如此多的“好处”,那么身体症状就会被保留,直到压力解除。
此外,在家庭中,孩子的身体不适会让父母会放下冲突来共同解决孩子的问题,此时症状转移了其他矛盾,甚至增加了家庭的凝聚力,家庭呈现了新稳态,这是“生病”家庭的一种内在需求。孩子用生病的方式平息了家庭矛盾,是“牺牲”自己来拯救家庭!
图4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
事实上,本文开头提到的亮亮和柔柔都属于心身疾病。
亮亮的妈妈是一位中学老师,对孩子特别严厉。亮亮平时课业繁重,还经常被妈妈批评、罚站,甚至不允许吃饭。这导致亮亮很无助、很恐慌,他只能用身体不适和不上学来表达对妈妈不合理教养方式的反抗。
柔柔家也遇到了很大的困难。大约半年前,父母突然要离婚,后来柔柔生病了,夫妻之间暂时放下离婚事宜,共同给孩子看病。柔柔用生病延缓了家庭冲突,但她不敢好起来,因为她不确定如果她好起来了,这个家会不会解散。
如果孩子出现了心身症状,或许问题不在孩子身上,而是在家庭。出现这种情况,解决之道是夫妻之间相互支持,建立理解、尊重、保护和友爱的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。必要时,需要进行专业的家庭治疗。